页面

2010年9月29日星期三

念念不忘儿时的画报

今天一大早,知识报姐姐在搜寻资料的当儿,无意中发现了这一篇3年前的文章,细阅之下,发现作者真的说到了许多人的心坎里,让人不免想起,我的儿时呀!
知识报历经40几年,许多人都已经把这一份刊物传阅至下一代,但是每当把家里小朋友的知识报握在手里的时候,心理面还是会激起儿时的一幕幕,像是成群结队的挤到贩卖部找奖品啦,七嘴八舌的询问邮区编号啦,还有知识报姐姐最爱把一篇篇的作文剪贴到小本子,搜集成“我的作文大全”,想当然尔当时的写作能力可不是唬人的厉害哦!嘿嘿。。。

今天的孩子读什么? (二) 念念不忘儿时的画报
转载自2007年11月20日  星洲日报副刊焦点

童年回忆的主要“消遣”
    本地70年代的土产儿童刊物《知识报》与《知识画报》,主要在校园内销售,成了学生主要的课外读物之一。这么多年来,《知识报》依然继续出版,当年的小读者,或许已经成家,下一代也在读着父母亲小时读的刊物。
    《知识报》以有奖问答的方式鼓励儿童阅读,小学时代收到《知识报》送来的奖品,可能只是一支笔、一把尺,却在儿童心中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。
陈伟賰说:“《知识报》是我的第一份读物。这份刊物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是,中奖率非常高。我记得我获得了很多奖品,大多数是儿童读物。那时候,
我是非常期待每周《知识报》出炉的,因为得到这些奖品,我的阅读量更是提高了。而且,从此爱上阅读。”
现年35岁的陈伟賰,目前是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合约讲师。他说,《知识报》带给他其中一件新奇的事情是,得以看到来自不同学校学生的文章。
    对于长大后人生与事业的选择,小时候的阅读经验有着不可抹灭的影响力。 “我自小就很喜欢阅读。 小学的时候,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太好,除了零用钱,手上不太有多余的钱可以买书。所幸我遇到一位好老师,允许我以赊账的方式购买读物。先把书拿去,钱可以慢慢再付。我的阅阅读兴趣就是在那时培养起来的。”
陈伟賰的童年在爱大华度过,街上的报贩,除了卖报纸,也兼卖各类读物。那是在小镇上一个取得读物的重要管道。 “后来,我也看哥哥们买的漫画,我收集了很多黄玉郎的漫画,可惜后来发生一次大水灾,就没了。”
问起在儿童书报中所得到的阅读乐趣,陈伟賰说:“小时候,我会幻想自己成为故事里的主角,仿佛走入了作者所营造的那个世界去。我们那个年代没有电子游戏、电脑,所以这些儿童画报成了我的主要'消遣'。”
来不及消化的资讯时代
    白淑萍是一位小学老师,在班上,她向学生们推荐几本学生刊物,除了作为课外读物,刊物附上的各科习题,也可成为老师们的教材之一。目前学校流通的刊物中,有其中两份,白淑萍对之有着不一样的感情。 “《知识报》和后期的《3M报》,都是我小学时代的刊物。我觉得特别亲切。”她笑着说,每周刊物发到老师手上,在发给学生前,她都会忍不住先翻阅,尤其是那两本曾陪她走过童年岁月的画报。 “里头的连载故事,一直到现在,我还是会读的。”
顺应时代,加上印刷技术的提升,同一份刊物拿在手上,相较于十多年前,感觉是截然不同的。 “最明显的差别是颜色。我小时候读的《3M报》除了封面,内页都是单色印刷的。现在的儿童刊物,多以全彩印刷,否则,无法吸引现代的孩子。”
    回想当年,最让白淑萍怀念的,是画报中的连载漫画《小叮当》,那个时代的儿童,大概没有人不看《小叮当》的。小时候的她,也是有奖问答比赛的常客,“现在的儿童读物也有这样的比赛,他们为鼓励学生阅读,中奖率设得蛮高的。可是,比起我们的年代,现在的孩子对于这些比赛与奖品显得不太热衷。可能是因为现在的孩子平日接受到的讯息比我们小时候来得太多了。”
 

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